目 录CONTENT

文章目录

Organize all the knowledge points according to the key points drawn by the teacher version 0.3

TenTh0usand
2023-12-03 / 0 评论 / 0 点赞 / 7 阅读 / 0 字
温馨提示:
本文最后更新于2024-03-15,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部分素材来自网络,若不小心影响到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社会医学整理-根据老师画的重点整理的所有知识点 v0.3 Organize all the knowledge points according to the key points drawn by the teacher 这是我根据老师画的重点整理的所有知识点 v0.3 v0.2是标题未注明版,v0.3是标题着重标记版 v0.3可以根据卡片复习 其中:第十七章没有整理

最下面有目录 可以根据目录背诵

第一章 绪论

社会医学 ( Social medicine)

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 会因素与个人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 和增进个体及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研究对象:人群,特别是高危人群。 2、研究内容: ( 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 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社会诊断 ①发现高危人群及弱势人群 ②确定防治工作重点 ③找出人群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应对策略 (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 主要是社会因素。 社会病因分析 利用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研究各种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因素、人口因素生 活行为与心理因素等)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即进行社会病因学分析,为社会诊断、制定社会 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3)研究社会策略与措施, 策略及措施目标为人群。 开具社会处方 针对存在的卫生问题及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 综合性的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社会医学所指的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不是单纯的医疗卫生技 术措施,而是涵盖了卫生发展的一系列战略和策略。

社会医学基本任务

1、倡导积极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 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社会卫生状况是由人群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健康状况 的因素两部分组成的。 **3、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通过发现社会卫生问题和分析产生社会卫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 决问题的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是社会医学的基本研究思路,也是科学制定卫生政策和策略的 技术路线。 4、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健康弱势人群包括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 收入人群、流动人口和有害作业职工等;社会病包括意外伤害、精神障碍、酗酒、吸毒、青少 年妊娠、性传播疾病及艾滋病等。

全社会参与的大卫生观

1、 卫生工作沙及社会各方面,关系到每个人的各个生活时期,关系到人们的生老病死。 2、卫生事业本质是一种“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实现健康需要全社会、各部门、 各领域的积极行动和参与,这也被称为“大卫生观”或“大健康观”。 3、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定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观和大卫生 观,提出要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统筹应对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 共同筑建全民健康之路。

三次卫生革命(略)

(1)第一次卫生革命是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 ①主要社会卫生问题。传染病流行,社会卫生状况不良,人群健康状况差。 ②主要斗争目标:各种传染病。 ③主要措施:预防接种、抗菌药物、杀菌灭虫④社会卫生策略主要是国家制订卫生措施,研究有效疫苗,推广广泛免疫接种计划,推行消毒、 杀虫、灭鼠等综合性卫生措施。 (2)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病为主攻目标。 ①主要社会卫生问题:慢性非传染病增多,高新医疗技术广泛应用,卫生费用剧增,健康不公 平日益突出。 ②主要斗争目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③主要措施: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素,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④主要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精神病等。 ⑤社会卫生策略主要是发展早期诊断技术、提高治疗效果、加强疾病监测,提倡建立健康的生 活行为方式,不吸烟、不酗酒、不吸毒,提出合理营养与体育锻炼等综合性卫生措施。 (3)第三次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为目标,进一步实现 WHO 倡导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①主要社会卫生问题:环境破坏,社会条件改变。 ② 主要斗争目标:环境保护、社会病防治。 ③主要措施:卫生监督、卫生立法、社会防治。 (4)我国三次革命的交叉阶段,即第一次卫生革命尚未完成,第二次卫生革命即慢性非传染病 已经成为主要威胁。

社会医学的发展(选择)

一、社会医学的萌芽 1、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提出环境及生活习惯对疾病的作用。他认为**“知道是** 什么样的人患病比知道这个人患什么病更重要”“医生医治的不仅是疾病,更重要的是病人”。 2、 古罗马医师盖仑(Galen): 重视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强调人体健康与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 关系。 3、 阿拉伯医学的代表人物:阿维森纳(Avicenna) 认为土壤和水源可以传播疾病,而精神情感 活动对机体健康也有重要影响。 4、1534,瑞士帕拉塞尔苏斯《水银病》。 5、意大利人拉马兹尼在《论手工业者的疾病》著作中,描述了52种职业工人的健康与疾病状 况,探讨了职业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 6、 德国卫生学家弗兰克指出“居民悲惨生活是产生疾病的温床”,他在《全国医学监督机制》中 提出了用医学监督计划使政府采取措施来保护个人和公众健康的主张。 7、社会医学在19世纪中叶已经随着资本主义的兴盛而发展起来。 8、1847英国利物浦市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卫生官。

二、西方国家社会医学的创立与发展 1、1848年,盖林首次提出“社会医学”的概念,将医学监督、公共卫生和法医学等构成一门整体 的学科,统称社会医学。分为社会生理学、社会病理学、社会卫生学、社会治疗学。社会生理 学研究人群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及其与社会制度、法律及风俗习惯的关系;社会病理学研究健康 和疾病发生、发展与社会问题的联系;社会卫生学研究各种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措施;社会 治疗学研究社会发生异常情况时的治疗措施,包括提供各种社会卫生措施。 2、 德国的格罗蒂扬(Grotjahn) 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医学的内容,并首次在柏林大学开设社会卫 生学课程。《社会病理学》阐述了疾病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作用。 3、 诺尔曼和魏尔啸强调社会经济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重要作用,提出“医学科学的核心是社会 科学”“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任何社会都应对居民健康负责”皿点。 4、德国是社会医学发源地。 5、早在19世纪末,英国就开设了公共卫生学课程。1943年,牛津大学成立了第一个社会医学 研究院。Ryle 认为,公共卫生、工业卫生、社会卫生服务及公共医疗卫生事业都属于社会医学范畴。 6、美国的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决定了它不开设综合性的社会医学课程,而重视社会学、经济学 及管理学在医学领域的发展。美国主要发展了医学社会学,运用社会学的观点、理论与方法,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相关现象。1959年,美国社会学会中成立了医学社会学分会。 7、在日本,社会医学的概念更为广泛,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并列为医学三大门类。 8、1922年,前苏联在莫斯科大学医学院成立了社会卫生学教研室。

三、我国社会医学的发展 1、我国古代医学家同样注意到了社会因素、环境及精神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2、内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3、外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4、1952年引进前苏联的《保健组织学》,作为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之后获得较快发展,1965 年开始中断。1978年以后,社会医学蓬勃发展。 5、1978年,由钱信忠主编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列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分卷》, 社会医学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得到承认。

社会医学的特色理论和创新观点

一、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 1、卫生事业是以社会发展为基础,其规模与速度直接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2、卫生事业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组成,为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3、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从社会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卫生发展策略,同当 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 三、生理、心理、社会的健康观 1、生物角度:检查器官功能和各项指标是否正常;(消极的健康观) 2**、心理、精神角度:有无自控能力,能否正确对待外界的影响,能否处理心理平衡的状态;** 3、社会学角度:个体的社会适应性、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人际关系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 能力。 4、积极的健康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况 、高危险人群和高危因素 高危险性包括高危人群、高危环境、高危因素 1、高危人群:高危环境人群、高危反应人群(高危反应:常与个人遗传素质、生活经历、健康状况有关)、高危行为人群 2、高危环境:高危自然环境、高危心理环境、高危社会环境 3、 高危因素:对健康构成威胁的因素,如吸烟、酗酒、吸毒等不良行为 五、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 1、现在疾病的流行模式:多因单果,单因多果,多因多果。 2、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需要实现两个突破: 一、技术突破;二、社会突破(决定性作用) 六 大卫生观

第二章 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

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健 康观和疾病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本质概括。是以医学为对象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医学模式并不 是一成不变的、僵死的教条, 而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类健康的需求和人们的认识能力不 断变化而演变发展。

医学模式的演变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 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一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1、观点:人的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天谴神罚。人们对健康的保护和疾病 的防治主要依赖求神问卜,祈祷神灵的宽恕与保佑。其主导思想是驱除瘟神疫鬼。 2、缺点: 忽略了自然病因更看不到社会病因。 二 、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1、概念:是指把健康、疾病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观察和思考的朴素、辩 证、整体的医学观。 2、范畴:古希腊医学和中医学说 3、代表人物: 希波克拉底 4、作用:驱逐神灵主义医学、具有启蒙医学科学的作用。 三、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1、概念:基于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以机械运动来解释一切生命现象的医学观和方法论,否定了 唯心主义的医学观,把医学引入实验医学时代,对医学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被视为是生物 医学的初级阶段。 2、代表人物: (1)培根将医学的任务分为3个方面:保持健康、治疗疾病和延长寿命。 (2)笛卡儿:《动物是机器》 (3)拉美特利:《人是机器》 (4)哈维:血液循环——奠定近代医学基础 (5)莫尔干尼:《论疾病的位置和原因》 (6)施来登:发现植物细胞 (7)施旺:发现动物细胞 (8)魏尔啸:提倡细胞病理学,确认了疾病微细物质的基础 3、优点:促进了生理学、病理学、外科移植学的发展 4、缺点:忽视了生命的复杂性和社会复杂性,产生对人体观察的片面性与机械性,使医学发展 存在历史的局限性。 四、生物医学的模式 1、凝念: 是指儿生物学的角度认识健康与疾病,反映病因、宿主和自然环境三者内在联系的一 种医学观和方法论。 2、代表人物: 法国巴斯德和德国科赫奠定疾病的细菌学病因理论; 3、主态学模式: 健康需要维持宿主、环境和病原体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就 会主转、运明维持主态平衡概念解释传染病、寄生虫病发生规律的观念。 4、沉点和缺点 (1)就点:促进了生理、病理学的发展,降低了传染病的发病率:建立了基础和临床的各个学 称:克服丁外科学的三大难题——疼痛、感染、失血,这三大武器是: 杀菌灭虫、预防接种、 抗蕾药物。 )缺点:了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从传染病转向慢性非传染病,这些病因不是单纯的生物 病正所能解释的,②片面强调生物学因素,生物环境,忽视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治病作用。③ 疾病表现形式变化:单因单果到多因单果,单因多果,多因多果。 5、代表性理论: 二元论、还原论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1、疾病谱与死因谱的改变 影丽人融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传染病转变为慢性非传染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占据了疾病谱 对元云遭主要位置: 2、建康需求的普遍提高 随童主产六的它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需求也日兰多样化,已不再仅仅满足于疾病 的交治、而是积极地要求提高健康生活的品质,活得幸福、更有意义和价值,要求有利于身心 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智题。 3、医学的社会化 医学是亡会性的事业,承担着社会成员的保健职能。许多健康问题必须采取社会化的措施才能 找到二路。 4、医学学科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1)现代医学模式强调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 (2)现代医学模式更加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基础性和价值; (3)现代医学模式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就记前两个

亚健康状态: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 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 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亦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亚临床状态:无症状疾病。疾病过程中不仅有机体受损害,发生紊乱的病理表现,而且还 有防御、适应、代偿生理性反应,这类病理性反应和生理性反应在疾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结合在一起,是很难人为进行分割的进程和结局。亚临床疾病没有临床症状、体征,但存在生理性 代偿或病理性改变的临床检测证据。 疾病 (Disease) 是一种病理状态(生物尺度) 病患 (Illness) 是病人说明病理状态的方式(感觉尺度) 患病 (Sickness) 是病人对病理状态感觉的反应(行动尺度)

第三章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SDH):

在那些直接导致疾病的因素之外, 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拥有的社会资源所决定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及其他对健康产生影响的因 素。健康社会决定因素被人们认为是决定健康和疾病的根本原因,包括了人们从出生、成长、 生活、工作到衰老的全部社会环境特征,例如收入、教育、饮水和卫生设施、居住条件、社会 区隔等,它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结构中的阶层、权力和财富的不同地位。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发展

(1)在传统健康观的影响下,人们往往认为,疾病是由生物的或理化的病因引起的,从这些病 因入手可以防治疾病,恢复健康,解决健康问题主要是医生、护士,医院、卫生部门的事情。 (2)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医学实践、医学研究、医学教 育和卫生服务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因素对于人类健康的重要影响。 (3)解决健康问题也要从社会环境入手,对健康产生影响的社会环境是由个体所处社会地位和 所能支配的社会资源决定的。在一个社会中,社会上层拥有财富或者社会地位,占据丰富的优 势社会资源,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个体健康是有积极影响的;而社会底层常年生活在资源 匮乏境地,他们的营养状况、居住环境、工作条件和心理环境常常是消极负面的。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价值理念

( 1)由社会地位和资源分配不公平带来的健康不公平是影响一个社会的健康状况的最根本原 因。这是因为: ①弱势人群的健康状况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 ②社会结构影响了先进医学科学技术在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中的运用。社会不公平造成弱势人群 无法分享科技进步的成果,缺乏卫生资源是造成他们患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直接原因。 (2)在 WHO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概念中,其核心价值理念是健康公平,它体现了一直以来所 倡导的“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不因种族、宗教、政治信仰、经济或者社会情境不同而有差异” 的理念。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的发展历程

1、世界卫生组织的成立: 三维角度定义健康。在 WHO 成立之初,制定的组织宪章中,健康被 定义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社会的完好状态。 2、社区为基础的预防保健模式兴起: (1)问题: 尽管生物技术飞速发展, 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健康状况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2)解决方案:许多国家开始探寻以社区为基础的预防保健服务模式。 (3) 我国:赤脚医生。这些赤脚医生接受过一些基础的医疗技术培训,他们生活在社区中,以 提供预防保健服务为主,并且广泛的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服务于他们所生活的社区。 赤脚医生制度被 WHO 推崇为发展中国家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的典范。 3、《阿拉木图宜言》和初级卫生保健 1978年9月, WHO 和 UNICEF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联合主持召开 了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会议发表了《阿拉木图宜言》,正式提出了“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 并认为初级卫生保健是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一目标的基本策略和关键途径。这次会议被 公认为现代公共卫生的里程碑。 4、千年发展目标的制定 (1)千年发展目标: ①与健康直接相关的目标: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孕产妇健康和对抗艾滋病、疟疾及其他疾病 ② 与健康间接相关的目标:消除贫困和饥饿、普及初等教育、性别平等和提高妇女权益、保护 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建立全球的合作关系 5、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提出 (1 )1986年《渥太华宪章》 : 健康的8个决定因素:安全、社会保障、教育、食品安全、收 入、生态环境、可持续的资源、社会公正。 (2)2003年,WHO 成立了宏观经济与卫生委员会,提出宏观经济发展和卫生的关系,其核心 思想是社会总体发展和减少贫困的中心策略之一就是健康投资, 投资健康就是投资发展。 (3)2003年《柳叶刀》发表的WHO 前总干事李钟郁博士的文章中提出:初级卫生保健的基 本原则是:平等可及、社区参与、改善健康、多方努力。 (4)2005年在李钟郁博士的提议下, WHO 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即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委 员会 (CSDH)。 (5)2008年最终报告:《用一代人时间弥合差距》 6、《里约政治宣言》的颁布 2011年10月,WHO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大会,会议通过了《健康社会 决定因素里约政治宣言》(《里约政治宣言》)。该宣言呼吁采取健康问题社会决定因素方针来减 少健康不公平现象,同时批准了5个重点行动领域,呼吁在以下领域内采取全球和国家行动: (1)在国家层面采取更好的治理方式 (2)促进参与政策制定和实施进程 (3)卫生部门需要进一步调整方向,以注重减少健康不公平现象 (4)加强全球治理与合作 (5)加强问责制和检测进展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经典模型

1、达尔格伦和怀特海德在1991年建立的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分层模型,被认为是一个经典模 型。 (1)第一层:不同的个体——年龄、性别、遗传因素 (2)第二层:个体行为和生活方式可能对健康带来不同影响 (3)第三层:社会和社区影响—— 社会支持网络(社会资本) (4)第四层:社会结构性因素 住房、工作环境、收入、教育 (5)第五层:宏观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政治、文化、价值观、社会规范 2、塔洛夫将影响健康的因素分为四类:基因和生物部分,医疗保健,个人健康行为,所处健康 环境的特征。其中社会环境特征占据主导地位。 3、布伦纳、马蒙特和威尔金森提出了生活周期多重影响理论,解释了在人的不同生命周期,社 会结构、物质因素、社会心理、社会环境、工作等因素作用于人的健康的机制。

第四章 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

健康的内涵及衡量指标

1、传统的指标:常用出生率、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等传统健康评价指标来反映。 (1)出生率、死亡率是反映人口变化情况的指标。 (2)平均期望寿命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综合指标。 (3)婴儿死亡率则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比较敏感的指标。

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作用

1、经济发展促进健康水平提高 (1)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物质生活水平 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基础,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营养、安全的饮用 水,促进了人类物质生活条件和劳动力条件的改善,从而有利于居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 提高。 (2)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健康投资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对卫生保健的投入和卫生服务的组织实施,而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学科学 技术的进步,则为预防控制和消灭某些疾病创造了比较好的物质基础。 (3)经济发展通过教育间接影响人群健康 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将影响人群接受卫生保健知识,开展自我保健活动的能力,进而影响人群健 康水平。 2、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健康问题 (1)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生活方式的改变 (3)现代社会病的产生 (4)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 (5)社会负性事件增多 (6)社会人口特征的剧烈变化

健康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增加劳动力供给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从经济角度看,作为生命的基石,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拥有健康,就可以拥有更大的生产力。 2、提高劳动生产率 良好的健康使劳动者在体力上更加强壮、脑力或认知上更加充沛,劳动效率更高,尤其是对于 体力、精力、耐力等要求较高的工作更是如此。 3、减少疾病损失和资源耗费 健康状况的改善既可以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又可以有效遏制医疗费用大幅上 升的世界趋势。 4、促进教育收益实现 具体来说,健康可在三个方面影响教育的收益:受教育的机会、学习能力及对女性儿童的不平 等。 5、促进自然资源利用 健康投资既可以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也会因为对自然疫源地的改造,而吸引大量的移民,从 而促进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健康投资的内涵

健康投资是指人们为了获得良好的健康而消费的食品、闲暇时间和卫生服务等资源,尤其是在 卫生方面的投入不仅仅是单纯的消费,更是对健康的投资,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对社会经济发 展的基础性投资 健康投资效益分析 从投资主体的角度来看,健康投资可分为私人健康人力资本投资 (简称“私人健康投资”)和公 共健康人力资本投资 (简称“公共健康投资”)。 1、健康投资的经济效益 (1)微观层面:以个体健康水平变化为着眼点。 (2)宏观层面:以国家或地区的整体健康水平作为观察单位来考察。 2、健康投资的社会效益 (1)公共健康状况的改善,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也有益于增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而健康水平的提高则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更是各国政府的责 任。 总之,增加健康投资,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对于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 展,有着现实的紧迫感。没有人类的健康,就不可能有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 社会环境因素与健康

食品安全的概念

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的强制标准和要求, 不存在可能损害人体健康、导致消费者死亡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危及消费者或后代隐患。

食品安全事件的危害

食品安全事件,如痛痛病、水俣病、三聚氰胺事件、地沟油、毒牛奶事件等都严重危害居民健 康和社会公共利益

食品安全的社会防治

(1)2000年,WHO 大会,食品安全被确认为公共卫生的优先领域 (2)2001 年 ,WHO 在日内瓦召开食品安全战略规划会议,起草了全球食品安全战略草案 (3)2009年我国颁布新的《食品安全法》

家庭关系与健康

家庭是将生物人转化成社会人的第一个社会基本单位。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家庭关系的和谐 与否、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都对家庭中每个成员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 作用。老年人的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赡养功能,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能否满足老人 的需要。

第六章 社会文化因素与健康

文化的概念 (广义重要)

1、广义的概念: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创造的 U 物质财寓和辅神财寓的益相。 2、狭义的概念:精神文化、指人类一切精神财高的总和。包居思想意识。宗教信仰,交学共表, 道德规范、习俗、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等。

文化的构成

1、文化的认知成分:包括知识和信仰 2、文化的规范成分:包括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3、文化的符号成分:文字、数字。语言和文字是最重要的文化省号都分

文化影响健康的模式

1、智能文化:包括科学技术、生产生活知识等: 主要通过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作来作 用于人群健康; 2、规范文化:包括社会制度、教育、法律、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 1 要通过支配人类的行为 生活方式来影响人群健康; 3、思想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宗教信仰、思想意识等。 1.要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过程和精 神生活作用于人群健康。

文化影响健康的特点

1、无形性:群体心理定势和文化氛围,无法度量、计算; 2、本源性:健康问题有文化根源,如缠足、割礼; 3、软约束性:潜移默化影响,非硬性、强制规定; 4、稳定性:文化积淀越深,稳定性越强; 5、民族性: 充分考虑文化的地区、民族差异。

亚文化:

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是非全 社会性的思想文化的泛称。

反文化:

反文化属于亚文化的特殊类型,是指那些对现存社会思想文化持敌对态度的人的某些思想行为

第七章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人格:

稳定地表现于个体的心理特征,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

A 型性格的特征是:

有雄心壮志,喜欢竞争;出人头地;性情急躁;缺乏耐心;容易激动; 有时间紧迫感;行动匆忙;对人有敌意。A 型性格被认为是与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及高血压并 列的四项冠心病危险因子之一。

C 型性格:

一种与肿瘤发生有关的性格,特征是压抑自己的情绪,过分忍让,回避矛盾,怒 而不发,好生闷气,内向。C 型性格者的宫颈癌发病率比其他人高3倍,患胃癌、肝癌等消化 系统肿瘤的危险性更高。

认知:

人们的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思维和想象。 认知包括: (1)价值观 (2)健康意识和健康信念 (3)个人控制信念:①控制感②控制源信念

压力(Stress) 是描述系统负载的一般概念。

应激:

(1)生物应激理论 (2)社会事件刺激理论 (3)心理认知理论 (4)现代压力理论:由压力源、压力反应、压力管理构成 ①压力源是指内外刺激事件与情境,可以看做一些特殊的难题、问题和挑战,包括生理、心理 和社会诸方面; ②压力反应是指机体对刺激的反应,表现为生理、行为、情绪、认知等方面的症状和症候; ③压力管理是指对压力源和压力反应的控制和改变。

行为:

人类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外部活动。

第八章 社会医学研究方法

Card1

调查研究 (Investigation research);

调查研究是社会医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它是在某一特 定现场的人群中,采用一定的工具和手段收集资料研究分析的过程。 (1)从调查的目的分: 现况调查研究和病因学研究。 ①现况调查研究:指在特定的时点或时期内,对人群健康状况、卫生服务状况、健康危险因素 等进行调查研究。 (2)从调查事件的时间序列分:回顾调查研究和前瞻调查研究。 ①回顾调查研究: 是调查过去一定时期内人群的健康状况、危险因素、生活事件等,病例对照 研究。 ②前瞻调查研究: 开始研究的时候,并无试验的结果,是由原因到结果的顺序设计,干预性研 究。 (3)按所获资料信息的广泛性、深入程度、表达形式等划分: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4)从收集资料的具体方法来分:观察法、访谈法和信访法。 (5)从调查对象的范围分: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实验研究 (Trial research):

指研究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处理因素给 予实验组后,比较两组人群结局差异的一种研究方法。

评价研究 (Evaluation research)

(1)社会医学特有的综合评价方法 ①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第十一章 ) : 一种定量评价影响人群健康的危险因素的方法。 ②生命质量评价(第十二章) :整体健康观认为,健康状况是一个复杂的现象, 一个人是否健 康不仅是医生的生物学评价,也包括个体的主观感受。 ③卫生服务评价(第九章): 主要从卫生服务需要、卫生服务利用、卫生服务资源三方面进行 评价,并通过比较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平衡进行综合评价。 (2) 卫生项目评价(第十章): 是指系统地收集卫生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结果、效益和影 响等方面的有效信息,进行客观的比较分析,以全面了解项目干预措施与产出的因果关系和作 用机制,对项目的价值进行科学全面的判断。 (3)德尔菲法 (Delphi): 是在专家会议预测法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其核心是专家独立评价, 但又相互了解、逐渐取得一致。此方法的关键:专家的选择,对所研究事物有充分了解的“知情 人”,将各利益相关集团的“知情人”尽量考虑进入专家组,专家人数以15-50人为宜。

文献研究 (Document research)

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收集数据,采用整理、综合、分析等 手段,最终达到研究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包括:语音、影像、文字资料等。

社会医学研究的步骤

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程序:选择课题→制定研究方案→收集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解释结果 1、选择课题 (1)课题评价:选择课题的原则: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2)可行性论证: 从技术和经济角度论证一个课题是否具备进行研究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2、制定研究方案 (1) 包括:技术路线、实施计划、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计划 (2)社会医学的研究多采用抽样调查,抽样方法可分为两类,即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在概 率抽样中,每一个对象被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而在非概率抽样中则是未知的。 ①概率抽样包括:单纯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系统抽样(Systematic sampling)、 分层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整群抽样 (Cluster sampling)、多阶段抽样 (Multiple stage sampling)。 ②非概率抽样包括: a. 方便抽样( Accidental sampling) : 又称偶遇抽样,指研究者根据现实情况,使用最便利的方 式来选取样本,可以抽取偶然遇到的人、或选择那些距离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调查对 象。 b.立意抽样 (Purposive sampling) : 鉴于与研究目的有关,研究者有意选择某些对象进行调查 研究。 c.雪球抽样 (Snow ball sampling): 此方法要分阶段进行。先调查几个具体特征的人,再由这些 人来提供情况,确定合格的调查对象,然后通过第2批调查对象推荐第3批对象,如此反复, 样本如同“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大。 d.定额抽样 (Quota sampling): 先将研究对象按一定特征分为若干组,从每一组人群中任意选 择研究对象。定额抽样是分层抽样的延伸。

Card2

定性研究 (Qualitative study)

也称质性研究,是一种在自然的情境下,从整体的角度深入探讨 和阐述被研究事物的特点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的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特点

(1)注重事物的过程,而不是事物的结果。定性研究注重由原因导致结果的中间过程,了解事 件发生过程中的许多细节。 (2)对少数特殊人群的研究,其结果不能外推。定性研究是在少数人群中进行的,其样本量很 小, 一般用非概率抽样的方法选择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人群的特殊情况,其结果只使用于研究 人群,不能外推。 (3)需要与研究对象保持较长时间的密切接触。了解人们在普通状况下的态度、信念、行为, 因而收集资料的手段往往较灵活,缺乏固定模式。 (4)其结果很少用概率统计分析。定性研究一般是对某一事件进行具体描述,或用分类的方法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总结。

定性研究的用途

1、辅助问卷设计,估计问卷调查的非抽样误差。 2、验证因果关系,探讨发生机制。 3、分析定量研究出现矛盾结果的原因。 4、了解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 5、作为快速评价技术,为其他研究提供信息。

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有多种,专门的定性研究设计包括民族志研究、田野调查、历史研究、访谈等。 常用的方法观察法、深入访谈、专题小组讨论、选题小组讨论。 1、观察法 (Observation study) (1)是通过对事物或研究对象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来收集数据的一种方法,是收集非语言行为 资料的研究技术。可分为参与性观察法和非参与性观察法。在社会医学研究中更多采用的是非 参与观察法, ①参与性观察:观察者要深入到观察对象所在社区的日常生活中,将自己视为社区的成员之一, 在于研究对象互动的同时,通过仔细的体验和观察,获取第一手的资料。 ②非参与性观察: 观察者不参与观察对象的群组活动,仅仅是一个旁观者。 (2)观察法的应用范围:直接观察行为和行为痕迹;连续型行为监测;敏感性问题研究;档案 资料研究。 2、深入访谈法 (In-depth interview) 是一种非结构性访谈。根据访谈提纲,通过与研究对象深入交流,了解其对某些问题的想法、 感觉与行为。 (1)深入访谈法的优缺点

优点 缺点
获取的信息更加深入、详细和全面;可以进入到受访者的内心,了解他们的额 心理活动和思想观念;深入地了解行为发生的背景和影响行为 的广泛决定因素;研究者有更多机会分享和了解应答者的 观点、信念、经历和语汇等;可用于研究个人隐私或敏感性问题。 需要具有高度熟练技巧和受过专门培训 的调查员;记录和分析的方法耗时;样本规模通常较小:解释数据也需要丰富的经验和高水平的 技巧。

(2)特点:只有一个访问提纲;通过面对面单独深入交谈了解访谈对象对某些问题的想法、感 觉与行为;访谈人员需要一定的访谈技巧;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与开放性;资料难以统计分析处 理;匿名性差:交谈容易离题;易受采访者态度影响产生偏性 (3)步骤:准备工作—知情人士的选择—设计访谈提纲—访谈员的选择与培训—现场访谈—访 谈结果分析 3、专题小组讨论 (Focus group discussion): 也称为焦点组讨论或焦点组访谈,通过召集一组 同类人员,对某一研究议题进行讨论,得出深入的结论, 一般采取非概率抽样方法来选择调查 对象。 (1)专题小组的组成:协调人、记录员、辅助人员 (2)优缺点 ①优点:可获得群体对某事物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看法;较好地了解到调查对象的观念、信 念、看法、态度和经历等方面的信息;省时间、省费用,效率高,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丰富信 息。 ②缺点:不适合讨论敏感的主题;易对不善言谈的人造成心理压抑而不愿表达自己观点。 (3)步骤:制定计划—决定小组的数量和类型—制定调查提纲(普通问题、特殊问题、深度 问题)—培训调查人员、进行预试验—专题小组讨论准备工作(人员准备和场地准备)—进行 专题小组讨论—对专题小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 4、选题小组讨论法 (Nominal group discussion): 是一种程序化的小组讨论过程,其目的是为 了寻找问题,并把所发现的问题按其重要程度排列出来。不同思想意识和不同专业水平的人组成的小组中发掘问题并排出先后次序,用于发现运作过程中的问题、确定优先领域、筛选评价指标等。 (1)优缺点 ①优点: 每个人都有平等表达意见的机会,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看法,受他人的 影响较小,每个讨论都有肯定的结果。 ②缺点: 但要求参与者须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2)特 点 :人人参与、讨论与独立评判结合、 一定表达能力的成员 (3)步骤:列出与陈述问题、讨论所列问题、重要性评判

Card3

定量研究 (Methods for quantitative studies) :

通过调查收集人群发生某种事件的数量指标, 或探讨各种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数量依存关系的研究。分访谈法和自填法。

定量研究的特点和局限性

(1)特点: ①研究重点在于“验证假设”,一般有较为严密的逻辑架构; ②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较高; ③结果可以用具体指标表达,用概率统计的方法进行检验; ④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有较强的说服力。 (2)局限性 ①研究需要调查大样本人群,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财力、时间; ②调查采用标准化的工具、使调查难获得事物深层次的了解,也较少能收集到意料之外的新信 息: ③由于社会因素多样性以及对健康及疾病影响的复杂性, 一些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的关系很 难用定量结果加以解释; ④ 一些健康相关的社会因素及医学问题难以用数据指标表达。

1、访谈法: 飞称为问卷访谈或结构式访谈 (Structured-interview) 。是指调查者根据事先设计 的调查表格或问卷时调查对象还一进行询问来收集资料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有详细的调查表 和进行面对面的访间,主要有面对面访谈和电话访谈。 (1)面对面访谈 ①优点: 比较灵活;时调查时象文化要求不高;问卷回收率较高;可根据非文字信息来判断回 答的真实性;比较容易控制访谈环境;可进行较为复杂问题的研究 ②缺点: 需大量和复杂的组织工作;需要相当的人力、物力;诱导性提问;无匿名保证 (2)电话访谈 ①优点: 节省人力和经费;比较节省人力和经费;问卷简单:合作度高者 ②缺点: 问卷完成率较低;无法判断非语言信息 2、 自填法: 自填法育信访法、现场自填、网络自填 (1)信访法: 研究吉将设计完毕的问卷邮寄给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再按照要求填写完毕后邮寄 给研究者,这种收集资料的方法称信访法。 ①优点:比较节省人力和经费;避免现场自填时间紧张、时间冲突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较高的 匿名保证;范围可以很广 ②缺点: 被调查昔遇到问题时无法得到准确的鲜答,而只能依靠有限的填表说明;不能收集到 非文字资料;无法控制填写问卷的环境;问卷回收率较低 (2)现场自填法 ①优点: 节省时间、人力、经费;灵活、高回收率 ②缺点: 只适用于调查对象较易集中、具育一定文化程度、能自己填答问卷的人群中进行。 (3)网络调查 ①优点: 调查时间灵活,具育现场自填的优点.又解决了现场自填需要集中调查对象的难题 ②缺点:被调查对象的难确定性,使研究者很难估计样本的总体

问卷设计

问卷(Questionnaires): 是社会医学调查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一种测量工具。用于生命质量评价、 心理行为调查的问卷常需量化,这一类特殊问卷称之为量表。 主要类型:包括自填式问卷和访谈式问卷。 问卷的一般结构: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及答案、编码 (1)封面信 (2)指导语: 即填写说明 (3)问题及答案(调查项目)是问卷的主体。问题可分为特征问题(测量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行为问题(测量被调查者过去发生的或正在进行的某些行为)、态度问题(测量被调查者对某 一事物的主观看法) (4)编码可分为预编码和后编码,如果设计问题的答案种类不能确定,只能采用后编码。 问卷设计的原则及步骤 1、设计原则:目的性、反向性、实用性 2、问卷设计的步骤 (1)明确研究目的,即通过操作,研究目的可用一系列指标来测量。如生命质量的测量可从生 理、心理、社会生活状态来测量。 (2)建立问题库:问题来源2个途径即头脑风暴法、借用其他问卷的条目(需检验效度和信度) (3)设计问题初稿 问卷的前后、逻辑顺序 (4)初稿试用和修改 分为客观检查法 (预调查)和主观评价法(专家评价) (5)信度与效度的检验(后边)

开放式问题与封闭式问题

根据问题是否预设答案,可将问题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 1、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的优缺点 (1)开放式问题 ①优点: 可用于事先不知道问题答案有几种的情况;可收集到生动的资料;适用于问题答案多。 ②缺点: 适用范围有限 .自 填问卷通省不用年放式问题: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统计处理 困难,易混杂与研究无关信息。 (2)封闭式问题 ①优点: 易回答,省时间,回收率高:测量等级问题方面有独特优势:对于敏感问题易获得真 实回答: 便于分析比较。 ②缺点:问题答案不易列全;有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对于问题的了解难以深入;有猜答和随 便回答的可能;容易发生笔误。 2、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的实际应用:目前的问卷调查多以采用封闭式问题为主,但在问卷 设计者不能肯定问题的所有答案或者要了解一些新情况时,也可用开放式问题。

答案设计:

填空式;二项选择式;多项选择式;图表式;排序式

问卷设计常见的错误

(1)双重问题: 一个问题包括了两个或两个以上问题 (2)含糊不清: 使用了专业用语或俗语,不易理解 (3)抽象的提问: 幸福、爱等概念的提问,要给出具体的看法 (4)诱导性提问:要采用中性的提问 (5)敏感性问题: 如:未婚先孕、同性恋、吸毒等,在肯定存在这类行为的人群中调查时,适 当进行诱导性提问,不给否定答案。

问题的排列

(1)先排列容易回答的、无威胁性的问题 (2)先排列封闭式问题 (3)问题要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 (4)检验信度的问题须分隔开来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评价

问卷的评价的主要指标中,问卷的信度、效度评价最为关键。

1、信度 (Reliability): 是指所得结果的可靠程度,通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及一致性来判断结 果的信度,通常用信度系数来评价。(1)复测信度 (Test-retest reliability): 用同一问卷在不 同时间对同一对象进行重复测量的一致程度 。 (2)复本信度 (Alternate form reliabilty): 设计另外一种与问卷高度类似的问卷,同时测 同一研究对象,评价两个问卷测量结果的相关性。 (3)折半信度 (Split-half reliability) : 将一个问卷分拆为两半,分别作为各自的复本。

2、效度 (Validity): 指测量结果与试图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 (1)表面效度 (Face validity) : 是指表面上看,问卷能否测量研究者想要了解的问题。 (2)内容效度 (Content validity) : 评价问卷所设计的内容,能在多大程度上覆盖研究目的要 求达到的各个方面和领域。属于主观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只能由专家根据自身经验,判断问卷 表达内容的完整性。 (3)结构效度 (Construct validity): 用两个相关的相互可以取代的测量尺度对同一概念交互 测量。说明调查表的构造是否符合有关的理论构想和框架。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来评价。 (4)准则效度 (Criterion validity): 问卷测量结果与标准测量的接近程度。 3、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之间的关系

(1)信度不高,效度也不高 (2)信度高不一定效度也高 (3)效度不高,信度可能高,也可能不高 (4)效度高,信度也高

第九章 卫生服务研究

这是多加的一点

卫生服务研究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是从卫生服务供方(Provider)、 需方 (Consumer) 和第三方(Third party) 及其相互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的目的合理使 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卫生服务的过程。 意义 (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有利于充分发挥生物医学技术与方法的作用,提高卫生服务的效益 和效果 (2)是适应卫生服务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3)有利于解决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3个问题 ①提高卫生服务的普及程度和居民接受卫生服务的能力,保证卫生服务利用的社会公平性; ②控制医药费用,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③改进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实际上,保证公平、提高效益、改善质量也是卫生服务研究的永恒主题。 目的 根本目的: 科学合理组织卫生事业,以有限的卫生资源尽可能满足广大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 从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社会卫生状况。

卫生服务要求 (Health services want):

反映居民要求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 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居民的卫生服务要求可以从两方面 来体现:

卫生服务需要 (Health services need):

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依据人们的实 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卫生服务 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察觉到的需要和由医疗卫生人员判定的需要

卫生服务需求 (Health services demand):

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在一定时期内、 一定价 格水平上人们愿意且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数量。 一般可分为2类:

卫生服务利用 (Health services utilization):

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即有效需求 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不能直接用于评价卫生服务的 效果。

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利用之间的关系

(1)卫生服务需求是由需要转化而来,需求通过对卫生服务的实际利用得到满足。卫生服务利 用是卫生服务实际需求最,但人们的卫生服务需要不可能都转化为需求。 (2)人们可能由于前述的种种主观和客观原因,不能使需要转化为需求而未去寻求卫生服务利 用; (3)事实上由于卫生资源有限、配置不合理,以及存在服务质量差、效率低、资源浪费的现象, 无论是由需要转化而来的需求,还是没有需要的需求, 都难以得到完全满足。 (4)实际满足与否及其满足程度取决于卫生服务的供给量。 ①供给量>需求量: 需求得到满足,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②供给量<需求量: 需求不能得到全部满足,出现等待就诊、住院及未能得到应有的服务。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模式

A 型: 资源充足,利用良好,人群健康需要量大,三者之间保持平衡。 B 型:人群健康需要量大,卫生资源不足,卫生服务利用率高,低资源与高需要不相适应。由 于资源利用紧张,通过提高利用率保持平衡,但不能持久,应向A 型转化。 C 型:人群健康需要量大,卫生资源充分,卫生服务利用率低,需研究卫生服务利用的障碍因 素,提高卫生服务的效益。 D 型:资源投入不足,利用率低,不能充分满足人群健康需要量,应该增加投资,提高服务利 用率,以适应人群健康需要。 E 型:资源充分,人群健康需要量低,卫生服务利用充分。由于资源充分,个别人群过度利用 卫生服务,浪费卫生资源。 F 型:低资源产出高服务利用,是服务效益良好的标志,但是低资源与人群的低健康需要相适 应。 G 型:人群健康需要量低,资源充分,卫生服务利用低,卫生资源投入过度,应向H 型转化。 H 型: 人群健康需要量低,资源不足,服务利用率低,三者在低水平状态下保持平衡。

卫生服务利用 高需要 低需要
高资源 低资源 高资源 低资源
A型(平衡型) 资源分配适宜 B型资源利用率高 E型过度利用 F型资源利用率高
C型资源利用率低 D型资源投入低 G 型资源投入过度 H 型 ( 平 衡 型 资源分配适宜

第十一章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健康危险因素(Health risk factors)

能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或者 是能使健康不良后果发生概率增加的因素,包括环境、生物、社会、经济、心理、行为诸因素。

健康危险因素的分类

1、环境危险因素 (1)自然环境危险因素:生物性危险因素和物理、化学危险因素 (2)社会环境危险因素 2、心理、行为危险因素 (1)心理因素 ①心理因素以情绪为中介变量影响人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调节平衡,进而导致健康损害和疾 病 ②长期情绪压抑是所有肿瘤的重要危险因素 ③通过影响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而危害健康 (2)行为危险因素 ①又称自创性危险因素,是由于人类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而造成的健康危害 ②前四位死因: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病、意外伤害 3、生物遗传危险因素 随着医学的发展及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无论是传染病还是慢性病的发生都与遗传 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 4、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危险因素 医疗卫生服务中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是指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中存在各种不利于保护并增进健康 的因素。

健康危险因素的特点

1、潜伏期长 2、联合作用明显 3、特异性弱 4、广泛性存在

健康危险因素的作用过程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按其发病特点及演变过程可大致分为6个阶段。

无危险阶段 无危险因素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开始阶段
出现危险阶段 危险因素 发现危险因素
致病因素出现 致病因素 干预阻断危险因素
症状出现 致病因素 三早筛查
体征出现 致病因素 临床阶段,治疗,减少伤残
劳动力丧失 致病因素 康复治疗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概念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是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病发病及死亡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 的一种技术方法、它研究人们在环境、生活方式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对疾病 发生和发展的影响程度,以及通过改变生产生活环境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素 的作用,可能延长春命的程度。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步骤

1、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资料收集 (1)当地年龄别、性别和疾病分类的发病率或死亡率资料 通常选择主要疾病、 一种疾病而 不是一类疾病, 一般选择当地该年龄组最重要的、并具有确定危险因素的10~15种疾病作为评 价对象。 ①途径: 因登记报告、疾病监测等途径获得,也可通过回顾性调查获得。 ②目 的 :确定危害严重的疾病;作为评价标准。 (2)个人健康危险因素 ①途径: 问卷调查、询问疾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收集。 ②内容: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医疗卫生服务;疾病史。 2、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资料分析 (1)将危险因素转换为危险分数【关键步骤】 ①危险分数=1,评价对象所具有的危险因素相当于当地人群平均水平 ②危险分数>1,个体发生某病死亡的概率大于当地人群死亡率平均水平 ③危险分数<1,个体发生某病死亡的概率小于当地人群死亡率平均水平 ④危险分数越高,死亡率越大 ⑤危险分数转换方法:多元回归和经验评估方法 (2)计算组合危险分数 ①与死亡有关的危险因素只有一项时,组合危险分数等于该死因的危险分数。 ②与死亡原因有关的危险因素出现多项时,要考虑到每一项危险因素的作用 a.>1.0 的各项减去1.0,剩余值相加(得相加项) b.≤1.0的各项相乘(得相乘项) c.相加项和相乘项相加得到组合危险分数 (3)计算存在死亡威胁——说明在某一种组合危险分数下,某种疾病可能发生死亡的危险程度。 存在死亡危险=平均死亡概率x 组合危险分数 (4)计算评价年龄 ①定义:依据年龄和死亡率之间的函数关系,按个体所存在的危险因素计算的与其死亡率水平 求出的年龄。 ②计算方法: 根据年龄和死亡率之间的函数关系,从死亡率水平推算得出的年龄值 ③具体步骤: a.将各种死亡原因的存在危险因素求和=总死亡危险值 b.用合计存在死亡危险值查健康评价年龄表 (5)计算增长年龄 ①定义:通过努力降低危险因素后可能达到的预期年龄。 ②评价年龄与增长年龄联系和区别: a.计算方法相似; b.前提不一样:评价年龄根据死亡水平推算; c.增长年龄是降低危险因素后才算出来。 (6)计算危险因素降低程度——根据医生建议改变现有的危险因素,危险能够降低的程度,用 死亡危险降低百分数表示。

第十二章 生命质量评价

生命质量的概念

生命质量 (QOL), 又称生活质量、生存质量。 WHO 将生命质量 (Quality of life,QOL ) 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他们的生 活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事情有关的生活状态的体验。这一概念包括了个体的生理健 康、心理状态、独立能力、社会关系、个人信仰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生命质量建立在一定的文 化价值体系基础上,具有文化依赖性。

生命质量的构成

(1)阿隆森认为生命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主要包括机能状态、心理和社会的良好状况、健 康意识和疾病及治疗的相关症状。 (2)莫拉雷斯认为生命质量主要由4个方面组成:生理职业功能、心理状态、社会互动状况、 经济状况或因素 (3)费雷尔提出一个生命质量思维模式结构: 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社会健康状况、 精神健康状况 (4)WHO 生命质量测定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状况、独立能力、社会关系、生活环境、宗教 信仰与精神寄托6个领域。

生命质量的评价内容

概念:生命质量评价 (Quality oflife)就是指具有一定生命数量的人在一定时点上的生命质 量表现。健康和疾病是一个连续变动且不能截然区分的状态,生命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示平衡、改善、下降3种状态 内容: 生命质量通常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状态、主观判断与满意程度。 (1)生理状态 反映个体体能和活动能力的状态。 ①活动受限 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由于健康问题而受到的限制,包括以下三个层次:躯体活动 受限;迁移受限;自我照顾能力下降。 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指穿衣、进食、洗澡、上厕所、室内走动等五项指标,是康复评价最 常用的指标。 ②社会角色受限 角色功能受限是反映生命质量的一个综合性指标。 ③体力适度主要指个人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疲劳感、无力感和虚弱感。 (2)心理状态 所有的疾病都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主要是情绪和意识。 ①情绪反应:情绪是指个体感知外界事物后所产生的一种体验。是生命质量测量中最敏感的部 分,可用心理测量工具来测定。 ②认知功能:包括时间与地点的定向、理解力、抽象思维、注意力、记忆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 力,是个体完成各种活动所需要的基本能力。该指标在生命质量测量中不敏感。 (3)社会功能状态 ①社会交往根据其深度: 社会融合、社会接触、亲密关系 ②社会资源不能被直接观察,社会资源的质量只能由个体来判断并通过向个体直接询问来进行 测量。 (4)主观判断和满意度 ①自身健康和生活判断:个人对其健康状态、生活状况的自我评判,是生活质量的综合性指标, 在实际情况下很不敏感 ②满意度与幸福感 a.满意度:是对待事件的满意程度,是人的有意识的判断。测定病人的需求满足程度。 b.幸福感:是对全部生活的综合感觉状态,产生自发的精神愉快和活力感。测定病人的整个生 命质量水平。

生命质量的评价方法

常见的:访谈法、观察法、主要报告法、症状定式检查法、标准的量表评价法(主流) 1、选择或建立量表 (1)来源途径:利用现成的量表;重新制定新的量表 (2)一般包括: ①条目 量表最基本的构成元素 ②维度 若干反映统一特征的条目构成 ③领域 生命质量中一个较大的功能部分,由若干密切相关的维度构成 ④量表 若干领域构成一个完整的量表 (3)选择量表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设计者的测量主体和测量目的 ②评价的层次 ③通用型量表与特异型量表 ④量表的特性 a.信度测量结果反映出系统中偶然误差引起的变异程度 b.效度测量表测定了它所要测定的特质或功能以及测定的程度 c.反应度 量表测出生命质量在时间上的变化能力和程度 d.可解释性解释量表分数意义的难易程度 ⑤内容的文化适应性 2、建立新的量表 (1)明确研究对象以及目的 (2)建立研究组:研究工作组一般分为议题小组和核心小组。 (3)测定概念的定义及分解:核心小组要给出所测概念的操作化定义及构成。 (4)提出量表条目形成条目池 (5)确定条目的形式及回答选项:线性条目适用于一些反映心理感受和社会功能状态的问题; 等级条目适用于测量客观功能状态和行为。 (6)条目分析及筛选:考察条目的困难度、代表性、独立性等等,采用相关系数法、因子分析 法、逐步回归法。 (7)量表的量分方法 (8)预试与修改 (9)量表性能评价

第十三章 社会卫生状况

社会卫生状况:

指人群的健康,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的诸社会因素的状况。

社会卫生状况的指标

1、人群健康指标 (1)单一型指标:仅测量健康的某一个方面。 ①生长、发育统计指标: 主要包括新生儿低体重百分比、6岁以下儿童年龄别性别低身高百分 比、6岁以下儿童年龄别性别低体重百分比。 ②疾病统计指标: 主要包括发病率、患病率、疾病构成、疾病顺我、病死率、因病休工(学) 天数、因病卧床天数、治愈率、生存率等。 ③死亡统计指标: 死亡率、年龄别死亡婴儿死亡率(以千分率表示)、新生儿死亡率、围生儿 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指某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与同年活产数之比,以千分率表示。)、 孕产妇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死因构成比和死因顺位、平均期望寿命 (2)复合型指标 ①减寿人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 指某一人群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 目标生存年龄(通常为七十岁或出生期望寿命)以内死亡所造成的寿命减少的总人年数。 ②无残疾期望寿命 (Life expected free of disability,LEFD或 Disability free life expectancy, DFLE): 以残疾作为观察终点,代替普通寿命表中以死亡为观察终点。它运用现实寿命表的计 算原理,通过扣除处于残疾状态下所消耗的平均寿命,从而得到无残疾状态下的预期平均生存年数。此指标综合了死亡率和残疾与活动受限率两个指标。它是质量较高的生命过程,能更好 的反映一个国家、 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命生活质量的综合水平。 ③活动期望寿命(Active life expectancy,ALE): 指维持良好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年限。它 的终点是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 ④伤残调整生命年 (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 ): 指疾病死亡损失健康生命年与疾病 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相结合的综合性指标,是生命数量和生命质量以时间为单位的综合性指标。 ⑥健康期望寿命:它扣除了死亡、残疾和疾病对于健康的影响,衡量的是完全健康的期望寿命。 2、健康影响因素指标 (1)人口学指标: 主要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分布,性别构成、年龄构成、社会构成、人口出生、 人口自然增长、人口素质等。 (2)自然环境指标: 主要包括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安全饮用水普及率等 (3)社会发展指标 ①单一型指标: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劳动人口就业率、恩格尔系数、15岁以上人口识 字率等。 ②综合性指标: a. 人类发展指数 (HDI): 涵盖经济收入、健康和教育3个方面,收入用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来衡量:平均期望寿命用出生时期的期望寿命来衡量:教育程度用成人识字率(2/3权重)及小 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1/3)权重共同衡量。 b.美国社会卫生协会指标 (ASHA): 衡量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包括就业率、识字率、平均期 望寿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出生率和婴儿死亡率等。 c.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PQLI):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营养、卫生保健和教育水平的综合 指标,为婴儿死亡率指数、1岁的期望寿命指数、识字率指数之和除以3,大于80为高素质人 口,小于60为低素质人口。 d.社会和人口统计指数体系 (SSPS): 以社会、经济、生态为基点,以人的生命周期为主线,将 人们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的主要活动联系起来,通过对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具体情况的 描述和分析,评价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 e.国民幸福指数(NH I): 综合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政府管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居民生活与幸福水平的指标。 (4)卫生服务指标:包括卫生服务需要指标、卫生服务利用指标、预防保健服务指标 (5)卫生资源指标: 包括卫生人力资源指标,卫生物质资源指标,卫生经济指标 (6)卫生政策与保障指标:包括卫生政策指标,财政收入指标,健康保障指标 (7)健康行为指标: 包括有助于健康的行为指标(如体育锻炼、平衡膳食等)和危害健康的行 为指标(如吸烟率、有害饮酒率等) (8)健康公平指标 ①基尼系数法 ②健康差异指数法 ③极差法与率比 ④人群归因危险度 ⑤集中指数法

第十六章 健康管理与治理

健康管理 (Health management)

概括来讲是指针对个体、群体生命全过程以及健康和疾病不 同状态的多样化需求提供全方位服务,并对其健康影响因素进行干预和管理等系列活动的统称。 健康管理是在个体临床预防服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个体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价和干预活动始 终是健康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之一。

健康管理概念与内涵

(1)狭义的健康管理: ①概念: 以健康需要为导向,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及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评估 及预测,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计划,协调个人、组织和 社会行动,对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干预和管理。 ②宗旨: 更好地调动和整合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健康管理资源和行动,通过有效的计划 、组织、 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活动来获取最大的健康效果。 (2)广义的健康管理: ①概念:以现代健康观为指导,运用医学、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和社会学等技术管理手段, 协调微观、中观、宏观不同层面的健康维护、改善和促进行动,对家庭、组织、社区、城市、国家、全球等范围内各种健康管理资源的充分调动、协调和整合行动,实现对影响群体健康的 各种危险因素及不良社会条件和环境因素监测、诊断、分析评价和干预,通过推动健康组织、 健康社区、健康城市等不同健康环境支持系统的建设行动。 ②宗旨: 实现在所有环境中促进和改善公众健康的目标。

现代健康管理的新特点

(1)呈现多层次化,形成了多水平的健康管理系统; (2)健康管理的内容、对象和范围不断拓展; (3)健康管理手段日趋多样化: (4)强调横向与纵向健康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建立

健康管理策略

(1)生活方式管理:致力于对人们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四类促进行为改变的干预 措施:教育、激励、训练、市场营销法。生活方式管理核心是预防: (2)需求管理:通过向病人提供决策支持和自我管理支持来鼓励人们合理利用医疗服务; (3)疾病管理:协调医疗保健干预以及与病人沟通的系统,它强调病人自我保健的重要性; (4)灾难性病伤管理:疾病管理的一个特殊形式; (5)残疾管理:减少工作地点残疾事故的发生率以及由此给人们带来的健康和经济损失: (6)综合人群健康管理:采用多种健康管理策略相结合的办法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健康管理需求。

第十七章 社区卫生服务(未整理)

第十七章社区卫生服务

第一节社区卫生服务概述

一、社区 1、定义 社区(Community) 是以某种经济的、文化的、种族的社会凝聚力,使人们生活在一起的一种 社会组织或团体, 2、社区的类型:地域型社区、功能型社区 3、社区的要素 (1)一定数量的人群 (2)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3)社区内的各种服务设施 (4)特定的精神、文化氛围或背景 (5)相应的管理机构或制度 (6)一定程度的归属感与社区认同

二、社区卫生服务 1、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 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 health service,CHS) 是社区建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 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 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解决社区主要 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 技术指导等服务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2、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 (1)健康人群 (2)高危人群: ①包括:高危家庭的成员;具有明显危险因素的人群 ②凡具有以下任何一个或多个特征的家庭即为高危家庭:单亲家庭;吸毒、酗酒者家庭;精神 病患者、残疾者、长期重病者家庭;功能失调濒于崩溃的家庭;受社会歧视的家庭 (3)重点保健人群: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 (4)病人 3、社区卫生服务与全科医学 (1)全科医疗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医疗形式,提供面向个体的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卫生 服务的内容较全科医疗服务要宽泛,除了基本医疗服务外,更强调面向群体的公共卫生服务。 (2)全科医学 (general practice) 又称家庭医学 (family medicine),是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 的一门新型的临床二级学科。该学科在西方国家通科医生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纳并整合 了现代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成果,形成的指导全科医生( general -practitioner, GP) 从事基层医疗保健第一线服务的知识技能体系,其重点在于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域 中人群的健康需求,研究解决社区居民常见健康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以及医疗服务 管理的方法等,全科医生承担社区居民健康和卫生保健系统“守门人”的角色。

三、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概况(看教材了解) 1、国外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2、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1)农村“赤脚医生”—被 WHO 作为范例向发展中国家推荐 (2)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总体目标: 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 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 模式,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 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基本适应社区居民基本 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第二节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与内容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 1、以健康为中心 社区服务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而不是以患者为中心,更不是以疾病为中心。 2、 以需求为导向 社区卫生服务要以社区为基础、以社区内人群的卫生需求为导向。 3、以家庭为单位 家庭是社区组成的最基本的单位。 4、以预防为主 5、人性化服务 6、综合性服务 (1)服务对象:不分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背景、社会经济状况和疾患类型; (2)服务内容:包括健康教育、预防、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3)服务层面:生理、心理、社会、文化; (4)服务范围:个人、家庭、社区; (5)服务方式:现代医学、传统医学、替代医学 7、连续性服务 (1)对人生各个阶段的服务 (2)对健康-疾病一康复的各个阶段的服务 (3)任何时间、地点,对各种健康问题的服务 8、协调性与团队合作式服务 9、可及性服务 地理上的接近,使用上的方便,关系上的亲切,结果上的有效,价格上的合理。 10、 **首诊医疗服务 ** 、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2)健康教育 (3)预防接种 (4)儿童健康管理 (5)孕产妇健康管理 (6)老年人健康管理 (7)慢性病病人健康管理 (8)重性精神疾病病人健康管理 (9)结核病病人健康管理 (10)中医药健康管理 (11)传染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12)卫生监督协管 2、基本医疗服务 (1)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新明确的慢性病念疗 (2)社区现场应急数护 (3)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 (4)转诊服务 (5)康复医疗服务等 (6)定期的体检和疾病筛检服务 (7)中医药服务 (8)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适宜医疗服务

三、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 1、社区卫生服务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有利于将预防保健落实到社区、家庭和个人,是高 人群健康水平,实现中国人的“健康梦”。 2、社区卫生服务是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城市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 3、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疾病和死亡谱变化带来的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扬线的重要途径: 4、 社区卫生服务是提高卫生服务公平性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 1、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机制 政府财政补贴是社区卫生服务最主要筹资来源,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其他渠 道还包括社区筹资、主办方投入、社会捐赠。 2、社会卫生服务的支付方式 (1)需方支付:起付线、共付、封顶线和混合支付 (2)供方支付:卫生服务机构支付和卫生服务提供者的支付 3、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形式 宏观上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如何划分各种活动,如何同其他机构建立联系, 微观上注重于分析影响组织内部系统的激励机制。 4、社区卫生服务的人才培养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方式 1、以病人为中心的个体化服务 (1)门诊服务 (2)出诊或家庭病床服务 (3)社区区域内的急救服务 (4)转诊和会诊服务 (5)电话咨询 (6)长期看护 (7)临终关怀和姑息医学照顾 (8)医疗器具租赁服务与便民服务 2、以社区为导向的群体性基层医疗服务 (1)基本步骤: ①确定社区和目标人群 ②确定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和团队 ③通过社区诊断确定社区主要问题及其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④根据需要解决的优先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干预方案 ⑥监测并评价干预效果 3、社区卫生服务的团队工作模式 (1)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可以分为3种类型: ①解决病人健康问题为导向的基本医疗工作团队 ② 促进人群健康和实施群体健康干预的公共卫生服务团队 ③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团队 (2)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建设: ①明确团队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②确定团队成员 ③团队成员达成共识 ④制定和完善团队工作规划和工作计划 ⑤团队成员的分工协作与执行任务 ⑥ 监督与评估

**第四节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

、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的程序 1、制定评估计划 2、确立评估标准 3、建立组织并培训人员 4、组织实施评估 5、对评估资料进行分析、评价 6、提出评估报告

二、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对象 1、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责任主体为对象 2、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评价对象 3、 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为评价对象

三、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指标立评价指标体系要遵循:科学性、客观性、独立性、实用性、公平性、可操作性、可测性、 时效性及重要性原则。

第十八章 家庭保健

家庭 (Family)

由两个或多个成员组成,是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和彼此依赖的处所。家庭具有血 缘、婚姻、供养、情感和承诺的关系,家庭成员共同努力以实现生活目标与需要。

家庭的功能

1、情感功能 2、社会化功能 3、生殖功能 4、经济功能 5、健康照顾功能

健康家庭 (Health family)

是指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感受到家庭的凝聚力,能够提供足够的 内部和外部资源维持家庭的动态平衡,且能够满足和承担个体的成长,维系个体面对生活中各 种挑战的需要。

第十九章 弱势人群卫生服务

一般学界把弱势人群分为两类:

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 (1)生理性弱势群体: 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及流动人口 (2)社会性弱势群体: 流动人口、下岗职工、失业者

社会弱势人群 (Social vulnerable group)

指其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或较特殊,由于经济、医 疗保障等方面的制约,对卫生服务可及性较差的人群。

第二十章 慢性病

慢性病

慢性非传染病性疾病(Non-co mmunfeable dsenses,NCDs), 简称"慢性病",慢性病不是特 指菜种疾病,而是对一组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的病因证据、 一且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 染性疾病的概括性总称。慢性病病程缓慢、逐渐加重,其病理变化常具有退行性、不可速性,严重者可引起功能障属而需要长期的治疗、保健和康复,也可能导致死亡。

跟急性病比较

急性病 急性病发病过程通常是迅速且短暂的,如大多数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经及时,适当的治疗 后,身体能较快恢复正常,但也可能因病情恶化而死亡。

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1、一般概括性分类 (1)环境危险因素 (2)心理、行为危险因素 (3)生物遗传因素 (4)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危险因素 2、根据危险因素可控性可分为 (1)是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吸烟、不健康饮食、有害性饮酒等。 (2)是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病、遗传等 3、吸烟、有害性饮酒、不健康饮食和缺乏体力活动是全球范围内造成多种慢性病的四大行为 危险因素。 4、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胆固醇升高、超重或肥胖是导致慢性病的4种上要生物危险因素。

慢性病三级预防

慢性病预防不仅指阻止疾病发生,还包括疾病发生后阻止或延缓其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 造成的危害。三级预防原则是预防医学的核心,它可体现在个体或群体慢性病发生前后的各个阶段。 1、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 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1)目的:消除疾病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促进健康 ①认识和收集慢性病危险因素 ②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进行健康行为培养,不良行为纠正 ③中老年精神心理卫生辅导 ④适度体育锻炼,控制体重 ⑤普及科学合理膳食 ⑥保护环境,改善居住条件 ⑦开展中老年保健和妇幼保健 (2)措施:采取双向策略,即全人群策略和高危策略 ①全人群策略:是指针对整个人群进行干预,旨在降低整个人群暴露于危险因素的平均水平, 预防和减少慢性病的发生与流行。 ②高危策略:是指采用一定技术和方法筛选出某种慢性病的高危个体,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消 除高危个体的特殊暴露,从而提高慢性病的预防效率。 (3)主要手段: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 2、二级预防 (Secondary prevention): 亦 称临床前期预防,在慢性病自然史中属临床前期(亚 临床期),为了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措施,达到阻止疾病向临床阶段发展。此阶段无临 床症状,但通过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异常。 (1)措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即“三早”。二级预防的核心是早期诊断,基础 是早期发现。 (2)提高二级预防成效,需要: ①提升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识和及早诊治意识 ②提高医务人员对慢性病“三早”的业务水平 ③开发适宜慢性病筛查的检测技术 3、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 三级预防也称临床期预防, 处于慢性病自然史的临床期(又 称发病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和恶化而采取措施,旨在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 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1)内容: ①一般由临床治疗和康复治疗两个阶段组成。临床治疗的目的在于阻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 防止伤残,力争病人病而不残:康复治疗是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转入基层社区,在家庭病 床或家庭保健后,促使病人躯体、心理、社会功能进一步康复,争取病人残而不废。 ②慢性病治疗必须与保健相结合,特别是与自我保健相结合。 ③医务人员在临床场所提供临床预防服务已成为医学发展趋势。

慢性病管理基本策略

我国慢性病防治管理基本策略为:面向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和患病人群3类人群,注重运用健 康促进、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3个干预手段,重点关注危险因素控制、早诊早治和规范化管理 3个环节。

慢性病筛检

1、慢性病筛检原则 (1)本地区危害最大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应列入首选 (2)选择高危人群为重点进行筛查 (3)所筛查疾病在无症状期诊治可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4)所筛查疾病在无症状期治疗可有更好效果 (5)尽可能采用安全价廉无创伤的检查方法 2、慢性病筛查异常结果处理原则 (1)提供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全面咨询和支持 (2)根据需要和可能选择进一步的筛查,特别是实验室或仪器检查 (3)列入随访,对已确诊的病人按医嘱要求进行随访 (4)分发与筛查疾病有关的健康教育资料 (5)根据需要和可能对一些有共性的异常结果实施临床预防项目

随访

是对慢性病病人进行动态管理的一种方式。可采用门诊随访、家庭随访和集体随访等多种方法。 随访管理的主要内容: ①了解病人病情及危险因素信息等 ②评价治疗情况 ③开展非药物治疗 ④指导合理用药、定期复查 ⑤健康教育和病人自我管理

第二十一章 社会病

社会病

主要由社会原因造成,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方向相违背的社会性现象,这些现象与人群健康有着 密切的联系,

社会问题 (Social problem)

是从社会功能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的,其外延很广,涉及所有需 要动员社会力量来解决的问题,有因社会基本要素之间关系的相互失调而导致的问题,也有因 社会关系失调导致的社会问题。

社会病的特点

1、必须具有公共性 2、产生的根源非常复杂,但主要在于社会 社会病当然与个人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个人行为不是产生社会病的主要的、决定性的原因。 3、对社会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这种危害性可以表现为破坏社会稳定,阻碍经济发展,也可以表现为对社会生活质量的直接影 响。 4、防治需要全社会的综合施策、共同努力 包括改变不合适的社会公共政策,建立健康的社会文化等。 5、既是社会问题,也是健康问题或公共卫生问题 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病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群健康,而另一方面,社会病则是导致其他健康 问题的重要根源,需要从医学特别是公共卫生的角度进行干预。

非故意伤害的预防干预理论

1、目前比较成熟的干预理论为“四E 干预”即工程干预,经济干预,强制干预,教育干预。 2、意外伤害一般分为3个阶段:伤害前阶段、伤害阶段、结局阶段。 3、意外伤害的预防措施: (1)预防伤害发生(一级预防) (2)院前急救与医院治疗(二级预防) (3)社区康复(三级预防)

卡片背诵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 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社会医学基本任务 全社会参与的大卫生观 三次卫生革命(略) 社会医学的发展(选择) 社会医学的特色理论和创新观点

第二章 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 医学模式的演变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就记前两个

第三章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SDH):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发展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价值理念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的发展历程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经典模型

第四章 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

健康的内涵及衡量指标 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作用 健康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健康投资的内涵

第五章 社会环境因素与健康

食品安全的概念 食品安全事件的危害 食品安全的社会防治 家庭关系与健康

第六章 社会文化因素与健康

文化的概念(广义重要) 文化的构成 文化影响健康的模式 文化影响健康的特点 亚文化: 反文化:

第七章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人格: A型性格的特征是: C型性格: 认知: 压力(Stress)是描述系统负载的一般概念。 应激: 行为:

第八章社会医学研究方法

Card1 调查研究(Investigation research); 实验研究(Trial research): 评价研究(Evaluation research) 文献研究(Document research) 社会医学研究的步骤 Card2 定性研究(Qualitative study) 定性研究特点 定性研究的用途 研究方法 Card3 定量研究(Methods for quantitative studies): 定量研究的特点和局限性 问卷设计 开放式问题与封闭式问题 答案设计: 问卷设计常见的错误 问题的排列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评价

第九章 卫生服务研究

这是多加的一点 卫生服务要求(Health services want): 卫生服务需要(Health services need) 卫生服务需求(Health services demand): 卫生服务利用(Health services utilization): 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利用之间的关系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模式

第十一章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健康危险因素(Health risk factors) 健康危险因素的分类 健康危险因素的特点 健康危险因素的作用过程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概念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步骤

第十二章 生命质量评价

生命质量的概念 生命质量的构成 生命质量的评价内容 生命质量的评价方法

第十三章 社会卫生状况

社会卫生状况: 社会卫生状况的指标

第十六章 健康管理与治理

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 健康管理概念与内涵 现代健康管理的新特点 健康管理策略

第十七章社区卫生服务(未整理)

第十八章 家庭保健

家庭(Family) 家庭的功能 健康家庭(Health family)

第十九章弱势人群卫生服务

一般学界把弱势人群分为两类: 社会弱势人群(Social vulnerable group)

第二十章 慢性病

慢性病 跟急性病比较 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慢性病三级预防 慢性病管理基本策略 慢性病篇检 随访

第二十一章社会病

社会病 社会问题(Social problem) 社会病的特点 非故意伤害的预防干预理论

0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