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CONTENT

文章目录

5.1 第五章 毒作用影响因素1

TenTh0usand
2023-09-23 / 0 评论 / 0 点赞 / 17 阅读 / 0 字
温馨提示:
本文最后更新于2024-03-15,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部分素材来自网络,若不小心影响到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5.1 第五章 毒作用影响因素1

第一节 化学物因素

一、化学物因素

  1. 化学结构
  2. 理化特性
  3. 不纯物含量
  4. 化学物的稳定性

Pasted image 20230907195417.png

(一)化学结构

取代集团&构型>>影响 毒作用性质,毒作用大小

1.取代基的影响-毒作用性质

1. 取代基的影响-毒作用大小

烷烂类的氢若为卤族元素取代时其毒性增强,对肝的毒作用增加;且取代愈多,毒性愈大:
CH3CL < CH2CL2 < CHCL3 < CCL4

2.型:
同分异构体 旋光异构体

① 同分异构体

一般:对位>邻位>间位
如二甲苯、硝基酚、氯酚等
但也有例外:如邻硝基苯醒>对硝基苯醛

② 旋光异构体

由于受体或酶一般只能与一种旋光异构体结合而产生生物效应。故同一化学物的不同旋光异构体的毒性不同。
一般L-异构体易与酶、受体结合,具生物活性;而D-异构体则反之。
如L-吗啡对机体有作用,而D-吗啡对机体无作用。
但也有例外,如D-尼古丁毒性>L-尼古丁

3. 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

烷、醇、酮等碳氢化合物,碳原子愈多→毒性愈大(甲醇与甲醛除外)。但碳原子数超过一定限度时(一般为7~9个碳原子),毒性反而下降(如戊烷毒性作用<已烷<庚烷,但辛烷毒性迅速减低)。

4. 分子饱和度

碳原子数相同时,不饱和键增加其毒性增加,如乙烷的毒性<乙烯的毒性<乙快的毒性。

化学结构与毒性关系
研究化学结构与毒作用的关系在毒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比较,预测新药物生物活性

  1. 推测新药物的毒作用机理
  2. 预先估计新药物安全限量范围
  3. 按照人类要求生产高效低毒的药物。
  • 结构-活性关系研究已成为毒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近年来,对化学结构与毒作用研究日益深入,把已知生物活性的化学物的有关结构参数与其生物活性进行分析,称为结构与活性关系分析。(STRUCTURENALYSIS,SARA)
如果采用的是定量资料,分析结果也用定量数据表示,称为定量结构与活性关系分析。

QSAR ( Quantitative Structure Activit !Relationship ),就是用数学模型来定量地描述药物的结构与生物活性(毒性)的关系一计算毒理学

(二) 理化性质

  • 溶解性
  • 大小
  • 挥发性
  • 比重
  • 电离度和电荷性

1. 脂水分配系数

① 大小区别
大,脂溶性强,易吸收、蓄积、
小,水溶性强,不易透膜吸收,易排泄

② 同系物中,水溶性越大,毒性愈大、
础霜(AS2O3)>雄黄(AS2S3)
一氧化铅>金属铅>硫酸铅>碳酸铅

③ 气态化学物水溶性影响在呼吸道的吸收部位
NH3易溶于水,损害上呼吸道
NO2不易溶解,深入到肺泡,引起肺水肿。

2. 分子大小

① 影响跨膜吸收

  • 分子量200↓的亲水性分子如乙醇以滤过方式吸收
  • 离子化合物不能透过膜孔

② 影响分散度和表面活性

  • 金属热

③ 影响深入呼吸道的程度

3. 挥发度

① 挥发性大的液态化学物,易于经呼吸道吸入。
苯与苯乙烯 LC50均为45MG/L,苯挥发性较苯乙烯大11倍,故呼吸道吸入危害性远较苯乙烯大。

② 挥发性大,则皮肤吸收减少
氢氧酸

4. 气态物质的血/气分配系数

系数越大越易被吸收入血。

5. 比重

有毒气体的分层及吸入中毒

  • 矿井、地窖
  • 火灾毒烟

6. 电离度和荷电性

① 电离度

  • 化学物在非离子化才可以简单扩散吸收。
  • 不同PH,弱酸弱碱电离度不同,影响跨膜转运。

② 荷电性

  • 影响空气中的化学物微粒的沉降和呼吸道的阻留率。

(三)纯度和稳定性

1. 化工产品多含有杂质,影响受检化学物的毒性

除草剂2,4,5-T,含有二嗯英(TCDD)。前者毒性很小后者剧毒,强致畸性。

2. 化学物在使用、储存等过程可能分解,干扰毒性

库马福司在储存中形成的分解产物对牛的毒性增加

0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