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CONTENT

文章目录

Diagnostics - Noun interpretation and short answer questions 2

TenTh0usand
2023-11-11 / 0 评论 / 0 点赞 / 13 阅读 / 0 字
温馨提示:
本文最后更新于2024-03-15,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部分素材来自网络,若不小心影响到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第一节:发热

名词解释

  1. 发热: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2. 热型: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为体 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
  3. 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 不超过1℃。
  4. 弛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 以上。
  5.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 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问答题

  1. 简述发热的临床分度。 答:发热的临床分度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 以上。
  2. 成年人体温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生理变异? 答: ①下午较早晨高; ②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略高; ③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稍高; ④老年人 相对低于青壮年; ⑤高温环境下体温稍高。
  3. 简述体温不同测量方法的正常值。 答:舌下测温法:36.3~37.2℃;肛测法:36.5~37.7℃;腋测法:36~37℃。
  4. 发热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表现如何? 答: ①体温上升期: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常伴寒战;缓升型,体温逐渐上 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 ②高热期:体温上升达高峰后保持一定时间。 ③体温下降期: 骤降,体温数小时内迅速降至正常,有时可低于正常,常伴大汗淋漓;渐降,体温在数天内逐渐降至 正常。
  5. 简述热型的临床意义。 答: ①稽留热: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  围不超过1℃。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②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 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  炎症等。 ③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  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④波状热:体温  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  于布鲁菌病。 ⑤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  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等。 ⑥不规则热:发  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第四节 咳嗽与咳痰

      1.掌握  咳嗽与咳痰的临床表现。 2.熟悉  咳嗽与咳痰的伴随症状。 3. 了解  咳嗽与咳痰病因和发生机制。

名词解释

咳痰:借助咳嗽将气管、支气管的分泌物或肺泡内的渗出液排出口腔的病态现象称为咳痰。

问答题

简述咳嗽与咳痰的病因? 答:引起咳嗽与咳痰的病因有: ①呼吸道疾病(呼吸道感染、咽喉炎、喉结核、喉癌、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结核、支气管肺癌及各种物理、化学、过敏因素等刺激气管、支气管。而呼吸道 感染是引起咳嗽、咳痰最常见的原因)。 ②胸膜疾病(各种原因所致的胸膜炎、胸膜间皮瘤、自发性 气胸等)。 ③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肺栓塞等)。 ④中枢神经因素(脑炎、脑膜炎等)。 ⑤其他因素 所致的慢性咳嗽(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后咳嗽、胃食管反流病所致咳嗽、习惯性及心理性 咳嗽等)。

第五节:咯血

咯血:是指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出血,经口腔咯出。

咯血 呕血
病因 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肺 炎、肺脓肿、心脏病等 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胃黏膜病变、胆道 出血、胃癌等
出血前症状 喉部痒感、胸闷、咳嗽等 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
出血方式 咯出 呕出,可为喷射状
出血的颜色 鲜红色 暗红色、棕色,有时为鲜红色
血中混有物 痰、泡沫 食物残渣、胃液
酸碱反应 碱性 酸性
黑便 无,若咽下血液量较多时可有 有,可为柏油样便、呕血停止后仍可持续数日
出血后痰的性状 常有血痰数日 无痰

第六节:发绀

名词解释

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

问答题

中心性发绀与周围性发绀有何区别? 答:中心性发绀与周围性发绀区别如下: 中心性发绀的特点表现为全身性,除四肢及颜面外,也累及躯干和黏膜的皮肤,但受累部位的 皮肤是温暖的。常见于各种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即由于呼吸功能不全、肺氧合作用不足所致。如 喉、气管、支气管的阻塞、肺淤血、肺水肿、肺炎、肺气肿、大量胸腔积液等;也见于体内有异常通道 分流,使部分静脉血未通过肺进行氧合作用而入体循环动脉,如分流量超过心排血量的1/3,即可 出现发绀。常见于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周围性发绀常由于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其特点表现在发绀常出现于肢体的末端与下垂  部位。这些部位的皮肤是冷的,但若给予按摩或加温,使皮肤转暖,发绀可消退。常见于: ①引起体循环淤血的疾病,如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等; ②引起心排血量减少的疾病,如严重休克、 暴露于寒冷中等; ③局部血流障碍性疾病,如血栓性静脉炎、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闭塞性动脉硬化等。

第七节 呼吸困难

名词解释

1. 三凹征:是指严重吸气性呼吸困难时出现的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的明显凹陷的 体征。 2. 心源性哮喘:是指急性左心衰时,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表现为睡眠中突感胸闷气急  咳粉红色泡沫痰,重者可有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出汗、哮鸣音及肺底湿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 马律。

问答题

1.简述呼吸困难的病因有哪些? 答:引起呼吸困难的病因有: ①呼吸系统疾病,如气管阻塞、肺疾病、胸廓疾病、神经肌肉疾病、 膈肌运动障碍等。 ②心血管系统疾病。 ③中毒性疾病,如某些药物、化学毒物中毒或代谢障碍。  ④血液系统疾病,如重度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硫化血红蛋白血症等。 ⑤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如 颅脑疾患、焦虑症、癔症等。 2.简述左心衰竭发生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及其机制。 答:左心衰竭发生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是肺淤血和肺泡弹性降低。其机制为: ①肺淤血,使气 体弥散功能降低。 ②肺泡张力增高,刺激迷走神经反射,兴奋呼吸中枢。 ③肺泡弹性减退,使肺活 量减少。 ④肺循环压力升高对呼吸中枢的反射性刺激。

第八节 胸痛

1.掌握  胸痛的常见病因和临床表现。 2.熟悉  胸痛的伴随症状。 3. 了解  胸痛的鉴别诊断。

名词解释

放射痛:除患病器官的局部疼痛外,还可见远离该器官某部体表或深部组织疼痛,称放射痛 (radiating pain)或牵涉痛。

问答题

1.简要概述胸痛的病因。 答:引起胸痛的原因主要为胸部疾病。常见的有: ①胸壁疾病,急性皮炎、皮下蜂窝织炎、带状 疱疹、肋间神经炎、肋软骨炎、流行性肌炎、肋骨骨折、累及胸壁的疾病(多发性骨髓瘤、急性白血病) 等。 ②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病、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病  变、急性心包炎、胸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肺栓塞(梗死)、肺动脉高压等。 ③呼吸系统疾病,胸膜炎、 胸膜肿瘤、自发性气胸、血胸、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癌等。 ④纵隔疾病,纵隔炎、纵隔气肿、纵隔肿瘤  等。 ⑤其他,过度通气综合征、痛风、食管炎、食管癌、食管裂孔疝、膈下脓肿、肝脓肿、脾梗死以及  神经症等。 2.简述胸痛的临床表现要点。 答:胸痛的临床表现要点有: ①发病年龄,青壮年胸痛多考虑结核性胸膜炎、自发性气胸、心肌 炎、心肌病、风湿性心瓣膜病;40岁以上则须注意心绞痛、心肌梗死和支气管肺癌。 ②胸痛部位,大 部分疾病引起的胸痛常有固定的部位。 ③胸痛的性质可有多种多样,例如带状疱疹呈刀割样或灼 热样剧痛;食管炎多呈烧灼痛;肋间神经痛为阵发性灼痛或刺痛;心绞痛呈绞榨样痛并有重压窒息 感,心肌梗死则疼痛更为剧烈并有恐惧、濒死感。 ④疼痛持续时间,如心绞痛发作时间短暂(持续 1~5min),而心肌梗死疼痛持续时间很长(数小时或更长)且不易缓解。 ⑤影响疼痛的因素,主要为 疼痛发生的诱因、加重与缓解的因素。

第九节 心悸

  1. 掌握 心悸的概念和病因。
  2. 熟悉  心悸的发生机制。
  3. 了解  心悸的伴随症状。

名词解释

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

问答题

简述心悸的病因。 答:心悸的病因如下: (1)心脏搏动增强,可见于:①生理性,剧烈运动或精神过度紧张时;饮酒、浓茶、咖啡后;应用 阿托品、甲状腺片等药物。②病理性,高血压、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心室肥大;其他引起心 脏搏动增强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低血糖、发热。 (2)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及其他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等。 (3)心力衰竭。 (4)心脏神经官能症、β受体亢进综合征和更年期综合征等。

第十节 恶心与呕吐

【学习目标】 1.掌握  呕吐病因、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 2.熟悉  呕吐的发生机制及神经反射通路。 3.了解  恶心、干呕、呕吐的区别。

名词解释

1.恶心:恶心为上腹部不适和紧迫欲吐的感觉。可伴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如皮肤苍白、出 汗、流涎、血压降低及心动过缓等,常为呕吐的前奏。 2.呕吐:呕吐是通过胃的强烈收缩迫使胃或部分小肠内容物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的现象。

问答题

1.恶心与呕吐的病因。 答:恶心与呕吐的病因有: (1)反射性呕吐:①咽部受到刺激;②胃、十二指肠疾病;③肠道疾病;④肝胆胰疾病;⑤腹膜及 肠系膜疾病;⑥其他疾病。 (2)中枢性呕吐:①神经系统疾病;②全身性疾病;③药物;④中毒;⑤精神因素。 (3)前庭障碍性呕吐:凡呕吐伴有听力障碍、眩晕等症状者,需考虑前庭障碍性呕吐。 2.恶心与呕吐的临床表现。 答:①呕吐的时间;②呕吐与进食的关系;③呕吐的特点;④呕吐物的性质

第十一节    

      1.掌握 吞咽困难的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 2.熟悉 吞咽困难病因、分类。 3.了解  吞咽困难发病机制。

名词解释

吞咽困难:是指食物从口腔至胃、贲门运送过程中受阻而产生咽部、胸骨后或剑突部位的梗阻 停滞感觉。可伴有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可由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食管、口咽部疾病引起,亦可由 吞咽肌肉的运动障碍所致。

问答题

1.吞咽困难的病因与分类。 答: (1)机械性吞咽困难:①腔内因素;②管腔狭窄:口咽部炎症;食管良性狭窄;恶性肿瘤;食管 蹼;黏膜环:食管下端黏膜环(Schatzki ring);③外压性狭窄。 (2)动力性吞咽困难:①吞咽启动困难;②咽、食管横纹肌功能障碍;③食管平滑肌功能障碍; ④其他。 2.吞咽困难的发生机制。 答:①机械性吞咽困难;②运动性吞咽困难。

第十二节     

【学习目标】 1. 掌握  呕血的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 2.熟悉  呕血的病因。 3.了解  呕血的发病机制。

名词解释

呕血:呕血(hematemesis)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上段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 出。常伴有黑便,严重时可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问答题

1.如何通过症状判断失血占循环血容量的比重? 答:出血量占循环血容量10%以下时,病人一般无明显临床表现;出血量占循环血容量 10%~20%时,可有头晕、无力等症状,多无血压、脉搏等变化;出血量达循环血容量的20%以 上时,则有冷汗、四肢厥冷、心慌、脉搏增快等急性失血症状;若出血量在循环血容量的30%以 上,则有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 表现。

2.简述呕血的病因。 包括: (1)消化系统疾病:①食管疾病;②胃及十二指肠疾病;③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 张破裂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出血。 (2)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胆道结石、胆道蛔虫、胆囊癌、胆管癌及壶腹癌出血均可 引起大量血液流入十二指肠导致呕血。此外,还有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合并脓肿破溃;主动脉 瘤破入食管、胃或十二指肠、纵隔肿瘤破入食管等。 (3)全身性疾病:①;血液系统疾病;②感染性疾病;③结缔组织病;④其他:尿毒症、肺源性心 脏病、呼吸功能衰竭等。

第十三节 便   

【学习目标】 1.掌握  便血的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 2.熟悉 便血的病因。 3.了解  便血的发病机制。

名词解释

隐血便:消化道出血每日在5~10ml以内者,无肉眼可见的粪便颜色改变,需用隐血试验才能 确定,称为隐血便。

问答题

1.便血的常见病因。 答:引起便血的原因很多,常见于下列疾病。 (1)下消化道疾病:①小肠疾病;②结肠疾病;③直肠肛管疾病;④血管病变。 (2)上消化道疾病。 (3)全身性疾病。

2.便血的临床表现。 答:便血多为下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急性大出血、慢性少量出血及间歇性出血。便血颜色可 因出血部位不同、出血量的多少以及血液在肠腔内停留时间的长短而异。如出血量多、速度快则 呈鲜红色;若出血量小、速度慢,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可为暗红色。粪便可全为血液或混 合有粪便,也可仅黏附于粪便表面或于排便后肛门滴血。

第十四节     

【学习目标】 1.掌握 腹痛的常见病因。 2.熟悉 腹痛的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 3.了解 腹痛的发病机制。

名词解释

1. 躯体性腹痛:是由来自腹膜壁层及腹壁的痛觉信号,经体神经传至脊神经根,反映到相应脊 髓节段所支配的皮肤所引起。 2. 牵涉痛:指内脏性疼痛牵涉到身体体表部位,即内脏痛觉信号传至相应脊髓节段,引起该节 段支配的体表部位疼痛。

问答题

简述肠绞痛、胆绞痛、肾绞痛的区别。 答:见下表: image.png

第十五节    

【学习目标】 1. 掌握  腹泻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熟悉  腹泻的常见原因。 3.了解  腹泻的发生机制。

名词解释

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及未消化的食物。如解水样便,每日3次 以上,或每天粪便总量大于200g, 其中粪便含水量大于80%,则可认为是腹泻。腹泻可分为急性与 慢性两种,超过2个月者属慢性腹泻。

问答题

简述腹泻的问诊要点。 答:①腹泻的起病;②大便的性状及臭味;③腹泻伴随症状: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贫血、水肿、 营养不良等对判断病因有帮助;④同食者群集发病的历史;⑤腹泻加重、缓解的因素;⑥病后一般 情况变化;⑦与腹泻相关的既往史及家族史。

第十六节 便秘

【学习目标】 1.掌握  便秘的病因。 2.熟悉 便秘的临床表现。 3.了解 便秘的伴随症状。

名词解释

便秘:是指大便次数减少, 一般每周少于3次,排便困难,粪便干结。

问答题

试述便秘的分类与问诊要点。 答:便秘可分为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两类。 问诊要点包括:①询问病人所指便秘的确切含义,以确定是否便秘;②询问便秘的起病与病  程,持续或间歇发作,诱发因素;③了解年龄、职业、生活(包括饮食)习惯;④询问是否长期服用泻 药,是否有腹部、盆腔手术史;⑤询问有无可引起便秘的药物服用史;⑥询问伴随症状,有无恶心、 呕吐、腹胀、痉挛性腹痛及里急后重感;⑦询问其他疾病情况,如代谢病、内分泌病、慢性铅中毒等。

第十七节    

【学习目标】 1. 掌握 黄疸的概念、病因及鉴别诊断。 2.熟悉 黄疸的发病机制。 3. 了解 黄疸的伴随症状。

名词解释

1.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2. 隐性黄疸:是指血清胆红素在17.1~34.2μmol/L之间,临床上不易察觉的胆红素升高所致的 症状与体征。

问答题

如何鉴别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 答:见下表: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胆汁淤积性黄疸
总胆红素(TB) 增加 增加 增加
结合胆红素(CB) 正常 增加 明显增加
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 <20% 20%~50% >50%
尿胆红素 + ++
尿胆原 增加 轻度增加 减少或消失
ALT、AST 正常 明显增高 可增高
ALP 正常 增高 明显增高
GGT 正常 增高 明显增高
PT 正常 延长 延长
对Vit K反应
胆固醇 正常 轻度增加或降低 明显增加
血浆蛋白 正常 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 正常

第二十节    尿

【学习要求】 1. 掌握  血尿的概念、临床表现。 2. 熟悉 血尿的病因。 3. 了解 血尿的发病机制。

名词解释

1.镜下血尿:尿色正常,须经显微镜检查方能确定,称之镜下血尿。 2.血红蛋白尿:由溶血引起,尿呈均匀暗红色或酱油色,无沉淀,显微镜下无或偶有少数红 细胞。

问答题

1.简述血尿的病因学分类。 答:血尿的病因包括:①泌尿系统疾病占98%,如肾炎、结石、肿瘤;②全身性疾病占1%~2%, 包括感染性疾病、血液病、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③尿路邻近器官疾病;④化学物品 性肾损害;⑤功能性血尿。

2.根据血尿伴随的不同症状,推测判断相应的疾病。 答:①伴肾绞痛→ 肾、输尿管结石;②伴尿流中断或排尿困难→膀胱或尿道结石;③伴膀胱刺 激征→膀胱炎和尿道炎;④伴膀胱刺激征、高热、寒战、腰痛→ 肾盂肾炎;⑤伴水肿、高血压、蛋白 尿→ 肾小球肾炎;⑥伴单侧肾肿块→肿瘤、肾积水、肾囊肿;⑦伴双侧肾肿块→先天性多囊肾;⑧移 动性肾脏→ 肾下垂或游走肾;⑨伴皮肤黏膜及其他部位出血→血液病、某些感染性疾病;⑩合并乳 糜尿→丝虫病、慢性肾盂肾炎。

3.试述异形血尿形成的原因。 答:异形血尿形成机制:红细胞从肾小球基底膜漏出,机械摩擦,通过肾小管经不同梯度渗透 压所经历的化学及物理因素作用,使血红蛋白溢出,细胞形态发生变异。

4.试述血尿病人的问诊要点。 答:血尿病人应询问:①尿的颜色;②血尿出现在哪段尿,是否全程血尿,有无血块;③是否伴 有全身或泌尿系症状;④有无腰部新近外伤及泌尿道器械检查史;⑤有无高血压及肾炎史;⑥家族 中有无耳聋和肾炎史。

第二十一节 尿频、尿急与尿痛

【学习要求】 1. 掌握  尿频、尿急、尿痛的概念、临床表现。 2.熟悉 尿频、尿急、尿痛的病因。 3.了解  尿频、尿急、尿痛的发病机制。

名词解释

1.膀胱刺激征:病人因膀胱、尿道炎症引起的尿频、尿急、尿痛同时出现的症状。 2.神经源性膀胱:因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膀胱功能异常,常伴有神经系统受损体征,如下肢运 动和感觉障碍、肛门括约肌松弛、反射消失等。 3.生理性尿频:因饮水过多、精神紧张或气候改变所致的尿频,特点是每次尿量不少,也不伴 随尿痛、尿急等其他症状。

问答题

试述尿频、尿急、尿痛同时出现可能伴随的症状和常见疾病。 答:①伴发热、脓尿,见于急性膀胱炎和尿道炎;②膀胱刺激征存在但不剧烈而伴有双侧腰痛,见于肾盂肾炎;③伴会阴部、腹股沟和睾丸胀痛,见于急性前列腺炎。

第二十二节 少尿、无尿与多尿

【学习要求】 1. 掌握  少尿、无尿、多尿的概念、临床表现。 2. 熟悉  少尿、无尿、多尿的病因。 3. 了解 少尿、无尿、多尿的发病机制及伴随症状。

名词解释

肾性尿崩症: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先天或获得性缺陷,对抗利尿激素反应性降低,水分重吸收 减少而出现多尿。

问答题

1.试述少尿病人病史询问中的注意事项。 答:①开始出现少尿的时间;②少尿程度及具体量,应以24小时尿量为准;③有无引起少尿的 病因;④过去和现在是否有泌尿系统疾病;⑤少尿的伴随症状。 2.试述引起少尿、无尿的基本病因。 答:基本病因分三大类:①肾前性:包括有效血容量减少,心脏排血功能下降和肾血管病变; ②肾性:包括肾小球和肾小管病变;③肾后性: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机械性梗阻、尿路受外压 及其他原因如神经源性膀胱、游走肾等。

第二十九节     

      1.掌握 晕厥的概念、病因和临床表现。 2.熟悉  晕厥发生机制。 3.了解  晕厥的伴随症状。

名词解释

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发作时病人因肌张力消失 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 一般为突然发作,迅速恢复,很少有后遗症。

问答题

1.简述颈动脉窦综合征 答:颈动脉窦综合征是由于颈动脉窦附近病变,如局部动脉硬化、动脉炎、颈动脉窦周围淋巴  结炎或淋巴结肿大、肿瘤及瘢痕压迫或颈动脉窦受刺激,致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心排血量减  少,血压下降致脑供血不足。可表现为发作性晕厥或伴有抽搐。常见的诱因有用手压迫颈动脉窦、 骤然转头、衣领过紧等。

2.简述血管抑制性晕厥的临床表现。 答:血管抑制性晕厥多见于年轻体弱女性,发作常有明显诱因(如疼痛、情趣紧张等),在天气闷 热、空气污浊、疲劳、空腹、失眠及妊娠等情况下更易发生。晕厥前期常有头晕、眩晕、恶心、上腹不 适、面色苍白、肢体发软、坐立不安和焦虑等,持续数分钟继而突然意识丧失,常伴有血压下降、脉 搏微弱,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后可自然苏醒,无后遗症。

0

评论区